两会专访丨张英亮:紧抓政策红利,让聊城低空经济乘势而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1月11日,聊城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聊城市政协委员,山东高速聊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英亮表示,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张英亮说,低空经济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聊城拥有发展低空经济的先天优势和巨大潜力。聊城市现有无人机业务相关企业百余家,业务范围涵盖农业、商业、服务业乃至教培行业。活跃、自由的低空产业营商氛围,造就了聊城发展低空经济的先天优势。此外,聊城作为山东省西大门,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蕴藏着低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家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低空经济,加快布局,发挥集聚效应,竞相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生态,为聊城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要让聊城的低空经济赶借东风,乘势而上,在这条新的赛道上“飞”得更远,关键在于加快搭载低空经济的三大“引擎”。

一是搭载政策支持“硬引擎”。政策引领是激发低空经济产业活力的动力源。推进立法保障。明确低空飞行活动的管理主体、飞行规则、安全标准、事故责任认定等内容,使低空经济发展有法、有据可依。建立低空空域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政府、企业、军用、民航等各方资源,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合理规划低空飞行区域,科学划分禁飞区、限飞区和自由飞行区,提高空域使用效率。

二是搭载人才培养“软引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优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首要条件。优化人才政策。根据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出台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科研经费支持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低空经济领域。积极争取举办中国无人机大赛、低空经济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深科技合作交流,加快相关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集聚,组建稳定、专职的研制、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及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学校设立无人机专业,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企业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短期培训和职业技能认证,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是搭载产业链协同“副引擎”。产业链建设支撑新兴产业起步,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产业链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低空领域通用机场建设的投入,制定本市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按照区域需求和发展重点,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建设。完善通用机场配套设施,加强通信、导航、巡航、气象等设备建设,提高机场运行保障能力。同时,注重通用机场与周边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的衔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方便人员和物资的快速转运。拓展应用领域。推动低空经济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开发空中旅游线路和产品,如城市观光飞行、景区直升机游览等项目,打造“两河明珠”特色旅游品牌,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建立与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协同合作机制与低空应急救援体系,配备专业救援直升机和无人机,提高应急救援响应速度和救援能力。

“低空经济,引领着一场方兴未艾的产业变革,它撬开了距离地面以上千米以下空域的财富大门。我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大家将携手并进,开放创新,紧抓政策红利。”张英亮说,让低空经济乘势而上,为聊城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聊城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