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上线!泰安市中医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微创封堵术

通讯员 张男

12月15日,为实现“中医特色突出、现代技术卓越、综合实力雄厚、服务品质优良”的发展目标,泰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二科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开展一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微创封堵术,通过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能力,来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患者为44岁中年女性,因“胸闷、憋气1周”于泰安市中医医院就诊,心血管病二科张立国副主任医师详询病史,为其行心脏彩超等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右心增大、肺动脉重度高压。

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妊娠的2-8周,房间隔是分隔左、右心房的中隔组织。在心脏发育过程中,由于遗传因素或宫内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心脏发育异常。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发育、吸收和融合出现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房间隔缺损是成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第二位,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女性较男性多见。

房间隔缺损有哪些典型症状呢?症状出现的早晚和轻重取决于缺损的大小。缺损小的可无症状,仅在听诊发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杂音;缺损较大时分流量也大,导致肺充血,由于肺循环血流增多而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甚至生长发育迟缓。小的房间隔缺损,在儿童期可能自行关闭,对于不闭合的患者,没有症状或者心脏不扩大,可以不需要治疗;但是对于成人房间隔缺损,只要心脏超声有右室容量负荷增加的证据,应尽早积极去关闭缺损。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经介入微创的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用心导管将封堵器送到缺损部位堵塞缺损,效果可靠,手术恢复时间短,不留瘢痕,手术效果良好,杂音消失,心脏缩小,肺动脉压力下降。

心血管病二科副主任张立国带领科室结构心脏病治疗团队认真查看病人,经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患者具备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适应症,无禁忌症,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术中的风险和并发症,积极要求进行手术治疗。12月15日,张立国带领朱吉安主治医师,在介入诊疗科的大力支持下为患者施行了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时间半小时左右,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中无明显疼痛。术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立即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第二天患者即下床正常活动,复查心脏彩超见封堵器位置良好,未见有左向右分流、右心变小、肺动脉压力正常,康复出院。

据实施此次封堵手术的心血管病二科副主任张立国介绍,通过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达到了微创治疗、不开胸的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介入技术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可经介入治疗根治,介入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的优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后时间约30分钟,术后仅在大腿根部留有针眼大小穿刺点。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为预防先心病的发生,应开展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适龄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作用。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新技术在医院首次开展,完全得益于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的成功运作。患者通过超声、CT等辅助检查的确诊,治疗通过心血管病科、介入诊疗科的通力合作,最终使医院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整体筛查、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更大的突破。

泰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二科在常规开展冠脉造影、急诊冠脉内溶栓、血栓抽吸、球囊成形术、冠脉支架植入术、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介入无植入)、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旋磨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左心耳封堵术、心脏起搏器安置等诊疗技术的基础上,又成功开展了首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亦为本院首次开展此项技术,标志着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综合治疗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将推动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为泰城居民提供更多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