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春运”,共赴别样团圆
□方海
一声“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
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在进行,有人还在焦急抢票,盼望早日返乡过年;有人却在经历“反向春运”,拎着装满年货的大包小包从老家来到儿女工作的城市,准备过个别样春节。年轻一代在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与其身心俱疲地返乡,不如请父母来团聚,人在就有家”。“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年”观念的变化,加之上班族返乡的时间、经济成本较高,去“他乡”团聚也成了一种潮流。而这样的路线图,也画出了爱的旅迹。
从“父母在,不远游”,到“志在四方”;从“父母在,故乡在”,到“我心安处即故乡”。多年之间,国人的故乡观念、返乡意识、亲情联络,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固守乡土不再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到外面看世界”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反向春运”正在近90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中掀起新风潮。
倘若把“反向春运”四个字分开来看,“反向”里亦藏着父母对子女的爱;“春运”的指向,是一个叫“团圆”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反向春运”并不意味着解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传统不断演变发展的体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虽然春运方向在变,团圆形式在变,但“反向春运”热潮下,代际之间温情互融,城乡文化彼此渗透,春节作为“团圆节”传递的情感共识始终如一,也生动地彰显了团聚的喜悦、团圆的幸福,体现了中国家庭生生不息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在哪里过年,改变的是地点和形式,不变的是“团圆”的内核,是家庭的凝聚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子女返乡过年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乡土情结的缘故,也有许多中老年人行动不便、经济条件有限等因素。如今,乡村振兴,城乡发展差距缩小;交通便捷,说走就能走,也让他们更有底气来城市“陪伴孩子”。父母康健,也向往“诗和远方”,“反向春运”阖家团圆,也是城市“微度假”。带父母走走逛逛、开阔眼界,体验大城市的美景美食。注重小家庭、轻量化、深度交心的过节方式,也将成就两代人心灵上的双向奔赴。
“反向春运”刻画了小团圆里的大时代,从侧面折射出国人在过年观念上的改变以及春运质量的攀升。而相关部门放出更多的服务“大礼包”,亦能让团圆之路更温馨。铁路部门将在全国主要客运车站设置绿色通道、母婴候车室和车站医疗点,绿色通道主要方便临近开车前15分钟急客和老幼病残孕重点旅客优先进站乘车,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景区增设无障碍通道;消费场景中推出老年支付专用通道等;通过种种细节,让老人感受城市温度。
无论是回老家还是在城市,团圆的打开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节日的渴盼,对亲情的珍视。“反向春运”,共赴别样团圆,我们红红火火一起过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