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非遗“守”艺人丨当千年官瓷遇上生肖蛇 看汴梁工匠的釉色新春

大河网讯(记者 贺志泉)春节期间的古城开封,朱红的宫灯映着香甜的糖画,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省人大代表、北宋官瓷非遗传承人陈连义在清明上河园内忙碌着,泥刀翻飞间,一条灵动的瓷蛇逐渐成形。“这是为蛇年特制的生肖文创,让宫廷珍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他身后展柜里,釉色莹润的官瓷与游客们的惊叹声相映成趣。

今年春节,是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后的第一个春节。“作为非遗传承人,把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传承好并发扬光大也是我们的使命。”陈连义说。

和如今的门庭若市相比,三十余载光阴里,陈连义甘坐“冷板凳”,将自己的人生熔铸在复原北宋官窑的漫漫长路上。

然而,复原之路远比想象的艰辛,薄胎厚釉的宫廷绝技早已失传,试验初期,素胎在窑火中不断炸裂变形。转折发生在陈连义参观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时,当看到满地红土残渣时终于顿悟:需先高温烧结粗胎,再精修至蝉翼之薄。“这样一来胎就会变结实,有耐力,吸附性变强。”陈连义介绍道。

此后,为了攻克釉浆的最佳配比方式,陈连义就地取材,选用黄河岸边的黄河泥作为原料,并尝试加入煤矸石,但比例很难掌握,只能一点一点、一批一批进行试验,同一剂量配比,经常这次烧成了下次又不对了。“有时整窑瓷器全成废品,但成功那刻,开窑声比爆竹还动听。”陈连义说。

2007年2月6日,北宋官瓷烧制技艺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创作的《莲花如意》作为国礼七赴东盟博览会,37项国家专利见证着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而最令他欣慰的,是展厅里穿梭的年轻面孔——实践基地培养的4000余名学员中,已有6人获市级技术荣誉。

在陈连义看来,非遗的守正创新,不仅要有技艺创新,还要有文化创新,他不仅让“紫口铁足”的官瓷重焕光彩,更创新研发生肖系列文创。

“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而在百姓生活里。”陈连义将新烧制的瓷蛇递给小游客,釉面在冬日暖阳下流转着千年青辉。

编辑:王晓颖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