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以好家风筑牢社会文明根基

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刻揭示家风绝非一家一户的琐碎之事,而是紧密关联社会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家庭的精神内核。它凭借代代相传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轨迹。优良的家风,是尊老爱幼的温暖传承,是夫妻和睦的相濡以沫,是诚信友善的处世原则。它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责任与担当,学会关爱与尊重,进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家风堪称人生的第一课堂。孩子自出生起,便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熏陶,犹如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间。在书香浓郁的家庭,孩子更易养成热爱阅读、勤奋学习的习惯;在倡导勤劳节俭的家庭,孩子也会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杜绝铺张浪费。古有孟母三迁,为孟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就一代大儒;今有众多平凡家庭,凭借质朴家风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子女。这充分表明,良好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坚实基石,为其人生奠定稳固基础。个人的成长依赖良好家风的滋养,而个体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家庭的进步。一个在良好家风中成长起来的人,更懂得如何经营家庭,传承家风,使家庭不断发展。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融合,便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一个家风纯正、民风淳朴的社会,必然呈现出和谐有序、充满正能量的景象。反之,若家风不正,家庭成员道德失范,不仅会破坏家庭的幸福美满,还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部分领导干部因家风败坏,纵容亲属利用自身职权谋取私利,最终导致自己和家人深陷违法犯罪的泥沼,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还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家风影响社会风气,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又会反哺家风建设。当社会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氛围会促使更多家庭注重家风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良好家风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协同努力。家庭层面,父母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需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同时,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其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关怀与指导。只有家庭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家风氛围,才能为社会输送积极向上的力量。

社会各界也应积极投身家风建设。学校可通过开展家风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传承优良家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注入精神动力。社区可组织各类家风评选活动,表彰优秀家庭,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让良好家风在社区中传播、生根。媒体则应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优秀家风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良好家风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社会的积极参与为家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让家风建设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

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家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政策方面,国家持续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总体规划,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评选中,将家庭文明建设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激励各地各单位重视家风培育,营造浓厚的家庭文明建设氛围。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的第一千零四十三条中,强调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从法律高度对家庭关系和家风建设的基本准则予以明确,为处理家庭矛盾、维护家庭和谐提供法律依据 。另外,一些地方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督促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品德教育,培育良好家风,从地方立法角度细化落实家风建设工作。国家通过完善政策和法律,将家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推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为家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文化支撑,使家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在蛇年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之际,重新审视家风的意义,从个体家庭出发,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让好家风成为家庭幸福的源泉,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伍佳佳】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