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 助老人度过节后“寂寞期”

春节,子女回来,阖家欢乐。转眼间,子女收拾行李,又踏上行程。喜庆、热闹的氛围突然消失,老人情绪变得低落。连日来,已有网格员敲响独居、空巢老人的家门,送上关爱;有心理咨询师给出自我调整的建议;也有邻居结伴娱乐,舒缓心情。多方合力,让老人减少“分离焦虑”。

网格员陪伴

77岁的李国福住在兴华南小区,常年独居,子女都在外地。除夕,孩子们都回来团聚,老人非常高兴,照着早已想好的菜谱准备年夜饭。

儿女在厨房帮忙,5岁的小孙子跑来跑去,别提多热闹。接连几天,老人笑容满面,虽然张罗一日三餐有点累,但乐在其中,每天有很多话和孩子们说。可是,单位有值班安排,到了正月初五,孩子们都走了。老人见屋里冷冷清清,一时难以适应。正月初六,荔竹社区网格员刘志英入户,陪着老人去公园散步,一路说着各自过年的开心事。半天下来,老人的情绪明显好转。网格员与老人约好,随后几天,都来陪着下棋、聊天。

正月初六,西华苑东社区网格员侯梓萌来到奥林匹克花园南区,看望辖区的独居、空巢老人。7号楼B座,66岁的杨大娘情绪明显不佳。老人说,孩子们刚走,自己都没心思做饭了。 “杨阿姨,这是我父母炸的麻花,您尝尝。”网格员拉着老人的手说:“我的父母都在晋城,平时也见不着。有了时间,我也希望多陪陪家人。”听她这么说,老人逐渐释怀,话也多了起来,一再嘱咐:“小侯,你可得常来坐坐,我喜欢和你聊天。”

邻里互关心

千峰北路78号院,77岁的陈海从正月初五起,每天下楼都要叫上79岁的邻居杜明,一起去公园打太极拳。两位老人做邻居几十年,很清楚彼此家里的情况。

他们平时都是独居,孩子们过年回来,但很快又走了。这对老邻居,相约运动、聊天或去社区看书。有人陪伴,心情波动不大,照样乐呵呵。永乐苑社区网格员宋静云介绍,辖区一些独居或空巢老人,相处很融洽,子女们去了外地,身边马上有邻居“填空”,不会觉得寂寞。

咨询师支招

正月初七,玉园南社区专门举办了心理疏导活动,邀请太原科大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的国家心理咨询师,面对面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女儿昨天刚去了外地,我吃饭没胃口,还失眠了。”68岁的陈大娘说出烦恼。其他老人也讲述了各自的不习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史丹凌表示,有的老人平时不爱出门、缺乏社交,生活单一,当节后孩子纷纷离家,就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如果老人平时生活丰富多彩,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多,就不容易受太大的影响。

她给出建议:老人要善于自我“寻乐”,别闷在家里,多参加社区的活动,如下棋、跳舞、养花等,这样可以缓解节后孤独症。同时,老人应理解儿女在外打拼不容易,让他们放心去工作。另外,子女去了外地,平时应给予老人足够的亲情沟通,常打电话或发条微信,让老人感觉到关爱。